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華爾街的下一個雷?美國私募信貸市場違約警告激增
華爾街熱門賺錢工具--私募信貸市場正面臨違約警告激增的考驗。多家機構分析師擔憂規模1.7萬億美元的私募信貸市場違約率可能存在被低估的風險,真實違約率遠高於公開的數據。
8月21日,據報道,多家機構本月發布報告指出,私募信貸市場的潛在壓力正在顯現。摩根大通基於KBRA DLD數據的報告顯示,如果將預期產生損失的非應計貸款計入,該市場違約率已攀升至5.4%,與廣義銀團貸款市場違約率大致相當。
分析師警告稱,多年來私募信貸基金募資過快導致承銷標準放松,一旦經濟下行將面臨超額損失。與此同時,通過實物支付等安排和寬松契約條款,真實違約情況可能被"掩蓋"。
盡管8%以上的回報率仍在吸引投資,但私募信貸基金募資已顯著放緩。截至7月22日,今年募資規模僅為700億美元,占另類資產流入的十分之一,為2015年以來最小占比。
真實違約風險或被低估
私募信貸市場對違約的定義並不統一,目前公開的違約率在2%至3%區間。但摩根大通報告指出,如果加入非應計貸款——即放貸機構預期將產生損失的貸款,違約率將躍升至5.4%。
標普全球分析師Zain Bukhari在本月報告中表示:
"私募信貸的主要賣點是低違約率,但這一聲譽建立在狹義的違約定義之上。如果將到期延展和利息支付從現金轉為實物支付等"選擇性違約"納入計算,借款人無法履行債務義務的比例要高得多。
估值公司Lincoln International的報告顯示,通過觀察"不良"實物支付投資占總投資比例計算的"影子違約率",二季度已達到6%,遠高於2021年的2%。
該公司指出,違約可能被"大量修正活動掩蓋",因為放貸機構可以調整信貸協議來延緩違約。
寬松承銷標準埋下隱患
摩根大通分析師Stephen Dulake等人在本月報告中警告:
"流入該資產類別的資金意味著過多資本被過快配置,承銷環節必然出現偷工減料,經濟下行時損失將超出預期。"
私人公司及其放貸機構通過實物支付安排規避現金違約,允許借款人推遲現金利息支付直至債務到期,最終面臨一筆巨額賬單。另一種方法是將契約條款設置在"寬松"水平,使得難以對早期疲軟信號采取行動。
晨星DBRS分析師Michael Dimler表示:
"信用評級較弱類別的借款人集中度更高,近期違約率上升表明持續面臨阻力。"
各機構研究雖然在具體數據上存在差異,但在違約趨勢方向上達成一致:向上。
另外,私募信貸基金的吸金能力正在減弱。雖然超過8%的回報率仍在吸引投資,但私募信貸基金已不再是昔日的資金磁鐵。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