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3594 6776

用心为每一个客户服务

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Financial Bulletin

不要低估特朗普的決心--美國會如何“降息”?

发布时间:2025-09-01

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將在本月召開,當前市場的焦點集中在美聯儲獨立性是否會受損,以及即將到來的降息是否具有“政治化”色彩。


近日,來自Academy Securities宏觀策略主管Peter Tchir發文稱,這種擔憂助長了一種普遍預期:即使美聯儲啟動降息,也只會壓低短端利率,而長端收益率將因通脹擔憂而面臨上行壓力。目前,這種觀點已成為市場主流,並指導著許多投資者的頭寸布局。


然而,Tchir認為,投資者可能未能進行足夠的“跳出常規思維”,從而低估了政府壓低利率的計劃。除了傳統的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可能會采取一系列非常規措施,包括調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改變通脹數據統計方式,甚至重估黃金儲備,以達成其壓低長期利率的目標。


Tchir補充稱,這些潛在的政策選項超越了單純的降息操作,可能涉及美聯儲、財政部乃至會計準則的協同運作。


“政治化”降息還是數據驅動式降息?


市場對“政治化”降息的擔憂,可能忽視了降息本身的經濟合理性。


文章表示,如果在數據層面有足夠理由支持大幅降息,那麽市場對長端利率的恐慌情緒可能不會出現。


Tchir指出,早在官員們就降息問題產生分歧之前,經濟數據已現疲軟跡象。例如,在7月的美聯儲會議上已有兩位官員對不降息的決定提出異議,而此後公布的6月就業數據又被大幅下修;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的講話也展現出鴿派立場。


這些跡象表明,美聯儲內部支持降息的理由可能比會議紀要所揭示的更為充分。


Tchir認為,如果後續就業數據未能顯示強勁改善,9月份降息50個基點完全在“合理”範疇之內,而不能簡單地視為政治驅動。如果降息被市場視為有理有據,那麽投資者預期中的“警報”——即長端債券遭拋售——就不太可能成為現實。


傳統利率工具效力減弱


Tchir認為,美國政府考慮非常規選項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效力正在減弱。


文章解釋稱,僅通過調整前端的聯邦基金利率來影響經濟,其傳導路徑存在“漫長而多變的”時滯,效果難以評估。在政策生效的數月內,貿易戰、地緣沖突等任何因素都可能改變經濟軌跡。


此外,自零利率政策時代以來,許多企業、個人和市政債券發行人已經鎖定了長期低利率,這使得他們對前端利率變化的敏感度大大降低。這意味著,通過短端利率來傳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已經不如以往。


非常規政策的“工具箱”可能有哪些?


如果傳統工具的效果不顯著,政府可能會打開其非常規政策的“工具箱”,直接幹預長期利率。


激進降息配合前瞻指引


一種可能的策略是“畢其功於一役”。例如,一次性大幅降息100個基點,同時承諾在未來幾個季度內保持利率不變,除非數據出現巨大變化。


此舉旨在迅速打消市場對未來降息路徑的持續猜測。一次性降息100個基點將需要收益率曲線出現極大幅度的陡峭化,才能使10年期美債收益率維持在4%以上,這對於“債市義警”而言可能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從數據層面“攻擊”通脹


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挑戰通脹數據的有效性。目前美國CPI中權重極大的住房成本部分,由於其“所有者等價租金”(OER)的滯後算法,正在人為地推高通脹數據。


Tchir指出,克利夫蘭聯儲編制的新指標顯示,真實的租金通脹已回落至正常水平,遠低於CPI中的住房通脹。通過強調這類數據差異,美國政府可以有效削弱市場的通脹恐懼,為降息掃清障礙。


再啟“扭轉操作”


最核心的手段或許是重啟“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OT),通過同時賣出短期美債和買入長期美債,以壓低長期利率。


目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嚴重偏向短債,持有7年期以下的債券約2萬億美元,而15年期以上的債券僅1萬億美元。分析師設想,美聯儲可以出售約1.2萬億美元的3年期及以下債券,並用這筆資金購買20年期以上的長債。


Tchir指出,此舉將使美聯儲在超長債市場上的持倉規模增加近兩倍,購買力將足以影響甚至控制約占自由流通量50%的超長債市場,從而直接壓低長期收益率。


其他潛在選項


其他更具顛覆性的選項也可能被納入考慮範圍。


比如收益率曲線控制(YCC),雖然在美國尚無先例,但在日本已有實踐,對於一個習慣於通過關稅“設定價格”的政府來說,為收益率設定上限並非不可想象。


此外,重估美國黃金儲備也是一個選項。據測算,若將美國官方黃金儲備按市價重估,可產生約5000億美元的會計收益。此舉雖然復雜,但能有效分散市場註意力,並可能為其他投資計劃提供資金。


Tchir補充說,此舉可能導致美元走弱,但這對於一個旨在改善貿易逆差的政府來說,或許是“一個特性,而非一個缺陷”。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更多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