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们的需要 我们的专注
Your Needs Our Focus
财经快讯
AI狂潮下的債務杠桿——下一場金融風暴導火索?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資本需求,正通過一個日益龐大的債務市場與全球金融系統深度綁定。
19日,StockMarket.News在X上發帖認為, 推動這一趨勢的核心,是科技巨頭們急劇膨脹的資本支出。以亞馬遜為例,其資本支出同比激增75%,規模已接近公司運營現金流的水平。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傳統的股權融資已難以為繼,企業不得不轉向債券市場和私募信貸尋求支持。
市場的反應極為熱烈。亞馬遜近期一筆150億美元的債券發行,吸引了高達800億美元的認購需求,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在當前高估值、低利率和激烈競爭環境下對收益率的極度“渴望”。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險公司正成為這股融資潮的支柱,它們將大量資金配置於AI相關的債務工具,從而將數百萬普通投資者的儲蓄與科技行業的未來緊密相連。
這一模式正引發市場關於風險傳導的擔憂。分析認為,這種將高杠桿、集中化的行業押註廣泛分散至整個金融系統的做法,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抵押貸款市場存在相似之處。一旦作為基礎資產的“AI基礎設施”投資邏輯出現裂痕,其後果將遠不止沖擊矽谷。
資本渴求催生債務依賴
AI競賽的本質是一場資本消耗戰。為了構建算力基礎設施,科技公司正投入前所未有的巨額資金。據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美銀表示,美國五大雲計算巨頭(亞馬遜、谷歌、Meta、微軟、甲骨文)今年迄今的總發行量達到驚人的1210億美元,是過去五年平均280億美元的四倍有余。這場債券供應洪流對市場造成顯著沖擊,雲巨頭債券利差大幅擴大,其中甲骨文利差擴大48個基點,Meta和谷歌分別擴大15和10個基點,明顯跑輸整體投資級債券指數。
同時,美銀認為,2026年預計供應量維持在1000億美元左右,不會進一步加速。
據市場分析預測,僅在2025年至2028年間,AI基礎設施項目預計就需要約8000億美元的私募信貸資金,這相當於同期該領域全部基礎設施投資預期的三分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負債成為必然選擇。當企業的資本支出規模追平甚至超過自身造血能力(即運營現金流)時,外部債務融資便從一個選項變為了必需品。亞馬遜並非孤例,Meta和Oracle等科技巨頭也在構建類似的融資安排,它們常常通過表外工具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將債務打包、分層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強勁的融資需求恰好迎合了機構投資者的“收益率困境”。在全球股市估值偏高、傳統固收產品回報有限的背景下,與AI這一高成長性行業掛鉤的債務產品,提供了頗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亞馬遜債券的超額認購便是縮影。巨大的需求推動這類交易被迅速推向市場,其定價往往在一夜之間被進一步壓低,這甚至讓債券管理人在相關基礎設施建成之前,就能獲得即時的賬面利潤。這種對收益的追逐,驅使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等長期資本的管理者,將AI相關債務作為其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科技巨頭到退休金:風險如何傳導?
這種融資結構的核心風險在於其廣泛的傳導性。與僅限於少數專業投資者的股權融資不同,這些債務通過養老金、共同基金和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被廣泛地分配到了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
這意味著,一旦AI領域出現增長不及預期、技術路線被證偽或項目違約等負面事件,導致相關債務資產被迅速重新定價,其影響將迅速擴散。被迫的拋售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跨行業的資產價格下跌,形成典型的“傳染”效應。這種機制下,最初源於某一科技公司的風險,最終可能演變為沖擊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
市場觀察人士警告,當前的情景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抵押貸款市場有著令人不安的相似性。當時,金融機構普遍追逐由次級抵押貸款打包而成的金融產品所帶來的高收益,並默認其基礎資產的穩定性。然而,高度的杠桿和對房地產市場的單一集中押註,最終釀成了災難。
如今,市場似乎再次陷入了類似的邏輯:所有人都在追逐收益,並假設AI的增長前景穩定可靠。但其底層結構同樣因高杠桿和對單一賽道的集中投資而天然具有風險。假如“AI基礎設施”的投資論述出現裂痕,其沖擊波將不僅限於科技公司或銀行,更將直接觸及每一個與機構投資組合相關的散戶投資者和退休人員。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